在人類社會越來越龐大多元的同時,文明的進步有賴於人與人的互動與溝通,以完成更複雜更巨大的專案。因此,有效的溝通專業內容,變成越來越不可或缺的能力。
擁有優秀的簡報能力,表示能夠對事情的核心看得更透徹,並且用更有效率,且能影響他人的方式表達。對於各種科學專業,尤其與人密切相關的生物醫學領域,更是重要。
經過早上的示範,以及重點技術說明後,中午兩個多小時,我們實際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,並且理解「為什麼這樣做會比較好」,加上課後的講解與頒獎,讓同學們對自己跟對設計的理解更為透徹。
以下分享。
那些差點得獎的細節
標題處,所使用的強調色為暗紫紅色,這個顏色跟灰色的對比不夠,於是產生了「重點字反而比非重點字不清楚」的矛盾,建議調整成淺紫紅色。姓名與頭銜,變成置中對齊,與上下文字靠左對齊不同,這導致在畫面上無法有效跟右邊的圖片做平衡。建議改成一行,並靠左對齊。
標題文字的右下角邊緣,與圖片的上緣並沒有很好的貼合,留下了一個長條空隙,有點可惜,建議可以讓圖片長高一點,縮窄一點點,讓其左上緣能與文字右下緣做出更好的互動。
標題置中、名字置中、機構置中,但整體畫面因為圖片的關係重心偏右下,建議可以考慮照我們的範例先試著做做看,感受一下不同的設計風格。目前的字體有三種,使得畫面稍嫌凌亂。強調色藍色,其與黑色底色的對比,輸給非強調色的橙色,造成悖反。
同樣也是標題文字的右下緣,剩下一個不規則鋸齒狀的空間,可考慮重新安排,使與圖片有更好的呼應,整體感會更好。
雖然使用了色塊,但所踩進的空間有點猶豫且無固定規則,上方留下的大片的半透明,下方則顯得有點侷促,尤其機構部分小字。因為這個演講是關於 fetal arch 胎兒主動脈弓的,目前的半透明色塊踩到了主動脈弓,影響主角呈現,建議也一併調整。
很不錯的設計,可惜第一點的時間與文字第一行沒有對齊,請比照下面的二三四點的對齊方式,就完美了!
同學的設計方式,看起來很有意思,不過仔細觀察,會發現重點變成時間,而不是真正重要的病程本身。這會使得讀者在閱讀病程內容的時候,眼睛很容易被旁邊的大白字吸引,持續的拉走注意力。即使將日期改為較深的灰色,降低存在感,效果也不是太大,因為大字與旁邊的文字說明,大小差別太多,連續感被打斷。
好看的設計,有時跟有效的設計,常常是有差異的,同學的嘗試很棒,日後可以往這個方向思考看看。
圖片部分沒問題,建議如果用斜線隔開年月日時,就可不用補零了。也就是 2019/3/2 或者 20190302 可以選一種。而通常前者比較好,因為視覺上比較像是人類閱讀的習慣,後者則比較有數位簡化感。
上方的標題使用藍綠色,與兩條折線都不同,建議直接使用藍色,減少一個顏色使用,畫面更容易協調。下方的參考資料不小心多做了藍邊,建議去除。
內文部份多加了灰底,建議去除。中間的橫線頗粗,幾乎有截斷畫面的效果,使得標題與第一點一國,第二點與講者名字一國,在閱讀上增加了一些混淆,建議可以直接刪除。
能夠不犯以上錯誤,細節都處理得好的兩位得獎者,我們來看看他們的作品!
蔡孟格醫師
蔡孟格醫師的作品,整套都做得不錯,沒什麼特別的問題。以這張標題頁來說,標題文字右下角跟圖片的互動不錯,就是 s 跟圖片靠得近了些,稍微多留點空間呼吸會更完美。
流程圖沒什麼問題,對齊得很好,灰階使用造成的視覺注意力引導也很好。
圖片沒問題,日期也沒問題。
這張生存曲線做得也不錯,目前使用的顏色稍微鮮豔了些,不過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。
流程圖也很好,清楚大方,該對齊的都有對齊。
結尾頁很棒。像是這樣的結尾頁,自己做過一次之後,大概就能掌握其版型,日後換上自己的主題、自己的名字、自己演講的重點,換個重點色,就是自己的好看簡報!
恭喜蔡醫師!
周家麟醫師
周家麟醫師的作品,除了照著範例作之外,他還嘗試將之調整成 16:9 的尺寸。這張標題頁調整得不錯。機構部分,由於文字變小,可考慮灰色調淺一點,使其存在感增加一些,比較能與上方文字平衡。
同學常問,到底要做 16:9 或 4:3 好呢?答案就是,根據你演講的場地螢幕決定。如果比較有點歷史感的場地,通常還是 4:3,但新建的場地,往往會是 16:9。周醫師如果常在 16:9 的場地簡報,練習 16:9 的感覺也是不錯。
最近剛好新思惟之友在討論這個螢幕比例問題,蠻值得看看大家的實戰歸納分享。(簡報製作比例討論)
流程圖做得蠻好的,像這樣的內容,硬是要拉長左右填滿,就會顯得勉強,有時為了功能與視覺導引好而留白,也是不錯的做法,並不一定硬要塞滿。
這張同學做回 4:3,也不錯。
生存曲線,放到 16:9 的比例,處理得很好,沒什麼問題。
流程圖部分,下方標題色塊可以考慮延伸到左右邊緣,目前這樣也 OK。
結尾頁的處理也不錯,稍微比 4:3 寬了些。經過這幾張,同學應該也會發現,其實要改比例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,東西都擺進去,沒什麼問題,但要做到像是原生 16:9 的設計,就不容易。這是因為其實 4:3 跟 16:9 的視覺規劃跟動線並不會非常一致。
以我自己多年的演講經驗來說,如果能一開始就知道比例是比較好的,因為原生比例設計,畫面的自在感比較好。如果是先做好其中一種,要改成另外一種,要不然就是得花很多時間重新調整甚至重新設計,要不然就是會覺得仍有之前版本的要素遺留。
同學嘗試去調整,也做出不錯的結果,恭喜周醫師!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