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門外漢到連續獲獎所學到的事……

 

作者:嘉義長庚 大腸直腸外科 謝孟樵 醫師
相關文章:[快訊] 謝孟樵醫師團隊,獲醫策會「實證醫學類文獻查證菁英組」銅獎!

 

 

03_2015_jct_award_hsiehmc_share_GRSP_20150905-8804

 

 

實證醫學競賽,在醫策會的主辦下,今年已經風風光光邁入第 16 個年頭了。

 

 

連續獲獎的起點,也是從門外漢開始學起!

 

每年約莫在 6 月下旬或 7 月上旬,會進行一年一度的實證醫學競賽。隨著實證醫學的蓬勃發展,全國參加競賽的醫療團隊也越來越多,估計約有 100 支隊伍參加,今年度的文獻查證組,更分為新人、用藥、臨床、菁英四小組,舉辦規模越來越盛大。

 

今年是自己第二次參加實證醫學競賽,在去年參加競賽時,對於 EBM、文章搜尋、評讀的方法,通通都是門外漢。

 

 

論文及簡報的準備,樣樣不能少。

 

報名時,三位參加者組成一個團隊,在限時 2.5 小時內,完成設定 PICO、文章評讀,進一步討論臨床運用的可行性,且需要在時間內完成 PowerPoint 製作。

 

早上文獻查證完成後,下午每小組進行 10 分鐘的口頭報告。結束後,評審老師們會決定當天競賽的名次。過程相當緊湊刺激,唯有不斷的賽前練習,及事先設定好投影片風格,才有辦法在短短 2.5 小時內完成這些不可能的任務。

 

只能說,競賽準備過程是很辛苦的,尤其台灣實證醫學界臥虎藏龍的高手很多,要獲得評審青睞真的需要多加演練。

 

 

過程中的收穫,才是最重要的!

 

我們團隊在 15 屆獲得文獻查證臨床組銀獎,及 16 屆文獻查證菁英組銅獎,成績還算可以。

 

但個人認為,競賽只是一個過程,名次真的不是很重要。反倒是,自己從中學習到正確的文章搜尋技巧,利用 Cochrane Collaboration tool 進行 risk of bias 分析,進而可以整理相關類似的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(RCTs),更可以作統合分析 (meta-analysis)。

 

經過去年實證醫學競賽的磨練後,我學會捕魚的技巧,過了 7 個月後完成人生中第一篇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 文獻發表,算是參加競賽的最大收穫,今年參加比賽完之後,馬上又有動力著手撰寫第二篇 Meta-analysis 文獻,目前已經投稿出去,等待審閱中。

 

結論是,這看似吃力不討好的實證醫學競賽,我花了很多時間準備,搞懂這遊戲規則,獲得比賽勝利,同時又完成 2 篇 Meta-analysis 文獻,好處多多,在此跟大家分享。

 

 

01_2015_jct_award_hsiehmc-1

 

 

最新活動

 

 

本篇發表於 20150905_第十一梯次課程記錄, 傑出榮耀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