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長期心得】到美國工作前先來新思惟進修,開啟了我一連串的發表之路。

 

作者:邱家佑 醫師(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 /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)

 

 

00_FB__lt_ChiuCY_Meta-analysis_20190505_1794

 

 

首先感謝新思惟讓我有機會可以練習中文寫作,不然太久沒用中文寫長文,中文能力會變差。我參加過新思惟的三門課程,依序是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》、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》跟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,後兩者對我的影響比較大。

 

簡報課程是我第一個參加的課程,現在每 1-2 個月就會在科內簡報,應用新思惟化繁為簡的手法做得差不多就好,不求滿分,只要在同儕水準以上就好,簡報課程所學習到的東西,更應用在我寫論文做圖表的設計上。

 

 

新思惟教的是最穩紮穩打的技能

 

來到美國之後偶爾會懷念家鄉味,想吃台式泡菜,然而這個台灣味在這邊根本買不到,於是就想說自己來做看看。作法就是上 YouTube 看影片學做泡菜,網路影片教法百百種,有台式、韓式、四川口味等等,有的加蒜、有的不加蒜,還有變化版的黃金泡菜。為了學做自己記憶裡的那個味道,又或者是說自己喜歡吃的口味,看了很多影片,也失敗了幾次才成功。

 

新思惟教的是如何寫論文的一種方式,就像做泡菜,同樣是泡菜,大家都有不同的做法,雖說自己慢慢摸索,土法煉鋼也許總有一天會成功,反正大不了就是泡菜做失敗丟掉(或是吃壞肚子)。但是如果參考別人成功的例子,有系統的學習、有邏輯得去嘗試,會比較省力且更快。畢竟人生有限,除了醫療工作(論文寫作我歸類於工作之中),更多的時間應該要花在更值得的地方。

 

新思惟教的是如何做出最基本的台式泡菜的方式,至於你要不要加蒜、要不要加辣、上面要不要放金箔,或是如何改良、要醃漬多久、如何讓自己的泡菜大賣(決定要走臨床研究這條路),或是你學做泡菜之後覺得太麻煩,做了一兩次就不做了(只為了升總醫師/主治醫師而寫),都是自己決定的。

 

 

到美國前為自己練好學術基本功

 

其實,一開始我會去上新思惟,是基於來美國之前的焦慮,因為我在國防醫學院畢業之前就知道自己想要走內科,然而那時內科大跌,醫學院畢業的大家都不想走內科(不過感覺內科直到現在也是),所以我自己其實對於在大學期間做研究、發 paper 或是參加實驗室,沒有什麼太大的興趣。

 

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,台灣一堆要走小科或是熱門外科的醫學生,一進醫學院就很積極地發 paper,而我是因為要來美國當住院醫師,一邊準備 USMLE 的考試。來美國短暫實習,以及之後的面試,這個過程讓我體會到的,其實不只是大家常說的醫療環境不同或是文化不同的衝擊,而是我發現,自己用英文學東西很慢,於是想讓自己先學習一個做研究的方式,以便來美國之後,如果要開始從事論文寫作會更有想法。

 

所以我在來美國之前,先參加了簡報課,並參加論文寫作工作坊,在快升第二年住院醫師,回台灣的假期之間,又上了 meta-analysis 課程。

 

 

擁有寫作能力後,論文產量逐漸提升。

 

我來台灣之前,一篇文章都沒寫過, 而從 2018 年 7 月來到美國開始當住院醫師,截止目前為止共有 15 篇 PubMed 發表,包括 6 篇 case report、3 篇 letter / brief report(其中兩個是 retrospective 的研究,一個是想做 meta-analysis 不成而改做 systematic review)、3 個圖(其中一個是雜誌上的 Q&A 題目)、2 篇 meta-analysis、1 篇問卷研究。

 

15 篇裡頭 13 篇是 first author、10 篇有 impact factor。一開始是從沒有 impact factor 的 case report 做起,起初一篇寫很久都還抓不到重點,隨著文章越寫越多,也慢慢進入狀況,知道 introduction、discussion 要寫些什麼,寫作的題材也越來越集中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感染科,加上平時住院醫師的訓練,取材來自平日的閱讀跟照顧的病人,所以不再那麼的徬徨。

 

 

課後蔡校長的諮詢服務,在發表之路助我甚多。

 

另外,新思惟也一直在進步,現在還發展出蔡校長的 Office Hour,後來想想,自從上完新思惟的論文課程,其實我三不五時就會在 FB 敲蔡校長問問題,這遠比新思惟正式成立 Office Hour 的時間還早很多很多,在此也感謝蔡校長的售後保固與服務。

 

每當有發表時,我都會在新思惟寫下心得(賺 1000 元禮卷),每次撰寫心得,其實有很大部分是在抒發自己做那項研究的機遇跟原因、遇到的困難,紀錄發表的歷程。而現在寫一篇長期心得回顧,就如同幫自己的研究歷程寫一個 review article,這不也是論文寫作的一種?

 

(婷編按:如邱醫師所述,每次的快訊發表之後,都會投稿相關心得,如「用課堂教的統計方法來寫論文,專家看過都沒得嫌!」、「覺得學費貴,那就努力用 publication 把它賺回來吧!」,一次次見證新思惟對於研究上的幫助,在課程網站中,也可以看到更多邱醫師課後的傑出榮耀。)

 

 

當環境快速變化,處在其中的人勢必也要順著趨勢。

 

綜觀這四年半的住院醫師生涯,我發現 open access 的雜誌越來越多,而傳統期刊也有很多逐漸採取 hybrid 模式,也就是提供 open access 選項給作者。MDPI 系列和 Frontier 系列越來越多有 impact factor。

 

Cureus 這個還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的模式,但有很多美國醫學生跟住院醫師很喜歡的起步雜誌,在 2022 年的 12 月甚至被 Springer Nature 這個出版社買下來。

 

越來越多人在做 meta-analysis,更多的方法學被發明跟應用,學術寫作的地景一直在變,勢必會對未來有志從事論文寫作的人,有很大的影響。

 

 

改變人生的好課程

 

 

本篇發表於 20180203_第二十三梯次課程記錄, 傑出榮耀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