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深校友彭瓊慧醫師,參加「第 89 屆美國甲狀腺學會」的 Ridgway Trainee Poster Contest,以「Association of hypothyroidism and mortality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」研究,在超過 70 篇的參展作品中,不僅獲選為 Top 30 Trainee Abstract,更在口頭競賽中,脫穎而出,獲得最終獎項!
也因為有了這篇 meta-analysis,讓彭醫師在向 JAMA associate editor 遞名片時,editor 立刻提起對彭醫師有印象,及自己被收錄的文章,在學會現場增進學術連結,是奠定學術社群影響力,最好的方法之一。
彭瓊慧醫師在醫學職涯早期,就已經開始規劃自己的研究人生,陸續參加新思惟的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》、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》以及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。今年十月,彭醫師總共發表了 1 篇 original article,1 篇 case report,和 1 篇 clinical imaging。
然而,在外人看來光鮮亮麗的外表下,彭醫師其實這段美國之路,走得非常艱辛。
及早準備,才能在機會來臨,掌握自己的舞台。
2016 年,彭醫師毅然帶著已在台灣泌尿科訓練一年的經驗,放棄了台灣老闆鋪好的道路,選擇一個不確定的未來,直奔美國,想看看自己在陌生的國度,能發展到什麼程度。
在 intern 時期,對職涯就相當有規劃的彭瓊慧醫師,除了跟著老師學習做研究外,也參加了新思惟的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》、《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》,儲備自己的研究與簡報能量。
也因為平時的準備,當發表機會來臨時,即可掌握舞台,讓彭醫師在國外口頭發表獲得滿堂彩,也在美國大學醫院的科內晨會報告時,投影片、台風、口頭演說能力,都驚豔全場,更為彭醫師取得了美國前十名外科住院醫師訓練醫院的入門票。
但人生就是這樣,過了一關,總有下一個挑戰等著你。
人生,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。
當你人在美國,如果不是 AMG(美國醫學生),想要獲得認可,就得要非常厲害,至少,也要拿出耀眼的 paper 數量,否則,大家的都成績一樣,IMG(外國醫學生)的順位通常會被排到後面。
彭瓊慧醫師在剛到美國的時候,也面臨到相同困境。
每天戰戰兢兢,面對不熟悉的科別特性與文化,用一個月的時間,努力跟上 AMG。而接下的一年,紮紮實實的 12 個月的病房,每四天值一次班。能睡 1-3 小時已經是極限,時常是 28-30 小時不闔眼。
即使如此,臨床表現也僅能持平而已,畢竟,IMG 只要犯了一點小錯誤,就容易被放大;但如果是 AMG,只要不是太嚴重的錯誤,大家僅是一笑置之。
在沒有海量 paper 的劣勢下,申請了所有泌尿科 PGY2,拿了五個面試,最終也都鎩羽而歸。眼看機會都被 AMG 拿走,也只能回到對自己比較有利的內科。
正是因為這樣的經歷,現在,當彭醫師給台灣有志到美國發展的年輕朋友建議時,常強調最好在到美國之前,就先衝出一波論文量,比較能在世界級的大舞台,樹立自己的獨特性,並被看見。
隨時補足自己的能力拼圖
彭醫師意識到論文的重要性後,趁著回台灣的空檔,參加《統合分析工作坊》,將自己的能力拼圖,加上重要的一塊!畢竟統合分析,是用自己的時間,在自己的電腦,即使還沒辦法獨立收案、不能送 IRB 計畫時,初學者也能有成績的領域。
轉內科後沒多久,也與老同學黃暉凱醫師組成團隊,一起合作撰寫 meta-analysis,並將內容投到「第 89 屆美國甲狀腺學會」,參加 Ridgway Trainee Poster Contest。
Poster 要得獎,除了根據科學價值來評判,版面呈現更是重要,設計必須簡潔不凌亂,讓人家一走過來就會駐足。這次彭瓊慧醫師團隊的海報,標題清楚、圖片清楚、版面平衡,研究主題更運用了證據等級極高的 meta-analysis,受到評審肯定,一舉超越眾多高手。
再一次恭喜彭瓊慧醫師,在美國的舞台打下屬於自己的成績,用專業被認可,也期待未來聽到更多好消息!
彭瓊慧醫師與新思惟
- 躲在宿舍閉門造車 vs 聆聽大師經驗分享(2015/3/22 @ CLIP)
- 跨出國際學者的第一步(2015/11/1 @ GRSP)
- [快訊] 彭瓊慧醫師關於 ketamine cystitis 而接受手術個案後來成功經陰道生產之經驗分享,獲 International Neurourology Journal 刊登!
- [快訊] 彭瓊慧醫師參與團隊關於兒童夜間遺尿第一線治療選擇的統合分析,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!
- 不用詳閱說明書,投資自己穩賺不賠!(2017/4/16 @ meta-analysis)
最新活動